鸭寄生虫病防治技术- 鸭多型棘头虫病

   2017-07-13 IP属地 火星4890
核心提示:1.病原本病病原体为大多型棘头虫、小多型棘头虫与腊肠状多型棘头虫。2.生活史腊肠状多型棘
    1.病原 本病病原体为大多型棘头虫、小多型棘头虫与腊肠状多型棘头虫。 
    2.生活史 腊肠状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岸蟹,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虾类。 成虫在小肠内产卵,卵随粪便进入水中,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,卵膜消化,棘头虫从卵逸出,14~15天后变为前棘头体,30~35天变为棘头体,54~60天具有感染性。 
    3.流行特点 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,多发生在春、夏季节。1~3月龄雏鸭最易感染,能引起大批死亡。除感染鸭、鹅外,多种野生水禽也可感染。 
    4.症状 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均寄生于鸭小肠前段,腊肠状多棘头虫多寄生在小肠中段,引起肠管炎症。因此,病鸭主要表现为下痢,消瘦,生长与发育受阻,大量感染而饲养条件又较差时可引起死亡。幼鸭的死亡率高于成鸭。 
    5.诊断 根据流行病学(调查有无适合的中间宿主,多发生于1~3月龄幼鸭与夏、秋季)与症状,可初步怀疑为本病。确诊需要采取病鸭粪便,采用水洗沉淀法或离心漂浮法来检查虫卵。 
    6.预防 在发生过本病的鸭场内,秋季放牧结束后2周进行1次驱虫,春季产卵前1个月再进行1次驱虫。成鸭与雏鸭混牧时,除对成鸭驱虫外,对雏鸭于放牧开始后20~25天,进行成虫期前驱虫。最好成鸭、雏鸭分群放牧。如无安全水域,可将雏鸭在陆地上饲养到2~3月龄时再放牧。引进新鸭,须先检查有无棘头虫寄生,如有棘头虫寄生,驱虫后10天再放入水域中放牧。 
    7.治疗 可用四氯化碳,每千克体重口服1毫升,或二氯酚每千克体重500毫克,都有较好的驱虫效果。 
 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农业技术
推荐图文
推荐农业技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粤ICP备2023156392号  | 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329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