蚯蚓养殖条件的控制和调节

   2017-08-01 IP属地 火星1150
核心提示:1.养殖密度。人工养殖蚯蚓希望单位面积产量高,而单位面积产量和个体增重及养殖密度密切相关。要提
    1.养殖密度。
 
    人工养殖蚯蚓希望单位面积产量高,而单位面积产量和个体增重及养殖密度密切相关。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,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养殖密度。但如果养殖密度过大,反而会使个体生长和繁殖速度下降。当然养殖密度大小也不是绝对不变的,可随蚯蚓个体的大小和饲料的质量、管理的好坏,温度的高低作适当变动。因此,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如饲料充足质量好,管理完善,密度可大;反之则小。此外,幼蚓期密度可大,成蚓可小。以生产蛋白为目的,密度可大;以繁殖为目的,密度可适当减少。 
    2.温度的控制与调节。 
    温度对蚯蚓的主要作用是影响其新陈代谢,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速度和产卵量。如前所述,蚯蚓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1℃-25℃。温度过低,产卵数明显减少。在适温范围内,温度升高,则产卵数增加,但是在超过25℃时,产卵数又逐渐下降。在温度控制适宜的条件下,蚯蚓全年都能生长和繁殖。 
    3.湿度的控制和调节。 
    蚯蚓一般喜潮湿,但品种不同,对湿度的要求也不一样。如环毛蚓、异唇蚓等要求土壤含水量在30%左右;赤子爱胜蚓、“大平二号”等蚯蚓,主要养殖在有机饲料中,对水分的要求与上述蚓种不同,一般要求饵料含水量60%-70%。如饲料中含水量过多。使饲料间孔隙堵塞致缺氧,使蚯蚓无法生活。由于水分过多,蚯蚓产卵率降低,所产出的卵也会发生腐烂或溶解现象。过湿的环境,还易孳生疾病,造成减产。 
    用水过少,饵料太干,不利蚯蚓采食,同时致使蚯蚓过量分泌体腔液,造成体内失水,代谢失调而停止排卵。 
    卵茧孵化的湿度,一般要求56%-66%为宜,湿度过大或通气不良,卵茧易变质发黑。在生产中,夏天为了降温可增加用水量,一般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,冬天可减少用水,加快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,提高料温,一般3-5天浇水一次。 
    4.PH值的控制和调节。 
    蚯蚓的生长繁殖与饵料的pH值有密切关系,一般以6.8-7.6为宜。如过高或过低,往往出现不良反应,如蚓体变干,成连珠形,脱水萎缩,体色变黑紫,感觉迟钝,以至逃逸影响生产。 
   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物质,在发酵时产生一定量的氨,使饲料的pH值升高;蛋白质含量低的物质,在发酵时,要求氮、碳饲料搭配合理。投喂饲料前需经测定,如果pH值高或偏低,应予调整。P H值高的时候,可加入预先准备好的碳素饵料调节; pH值低时,可加入石灰水上清液(pH=9)调节。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农业技术
推荐图文
推荐农业技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粤ICP备2023156392号  | 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329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