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钓鱼池的水质管理

   2017-07-14 IP属地 火星2480
核心提示:垂钓作为城郊休闲农业项目,深受人们青睐,已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产业。针对垂钓鱼池的水质问
    垂钓作为城郊休闲农业项目,深受人们青睐,已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产业。针对垂钓鱼池的水质问题,提出如下管理措施。
    1.清塘消毒,更换底泥
    由一般鱼池转变而成的垂钓鱼池,虽每年都按传统方法进行清塘消毒,但因池底淤积大量富含有机质的肥泥,加上池堤多用水泥板护坡,因此高温季节,池水多呈"死水状",水质老化,水面漂浮因裸甲藻、蓝藻等大量繁殖而形成的绿膜、蓝膜、红膜。因此,调节水质应从更换底泥开始,可用"黄泥浆"水加入鱼池。黄泥颗粒在水中可与悬浮物质形成沉淀物,有澄清水质的明显作用。
    2.改变放养模式,调整放养密度
    传统的垂钓鱼池放养模式多以吃食鱼为主的混放型,放养密度一般每亩(1亩=667平方米)1500千克以上。这种模式和密度,最大的弊端有3点:一是密度超过水体负载量,一遇天气变化极易引发泛塘死鱼;二是脱钩受伤鱼在高密度鱼群中易诱发鱼病;三是鱼类新陈代谢产物过多积累,败坏水质。因此,垂钓鱼塘宜采用80∶20的放养模式,单放主养开钓鱼约占80%,搭配20%左右白鲢为主的肥水鱼作为"调水鱼"。鱼池的放养密度可调整为每亩1000千克左右,然后根据起钓情况适量补充。
    3.生物调节,良性循环
    据生产实践,一般垂钓鱼池可根据具体情况移植水生植物、投放田螺、引进水蚤等生物措施调节水质。每口鱼池可移植1/5水面的水浮莲,既便于吸收池水中养分,又可抑制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,还可起到遮荫降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。田螺以水体中动植物尸体、碎屑等腐植质为主食;水蚤以浮游生物为主食,有利于保持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,调节水质。
    4.适时注水,科学增氧
    垂钓鱼池为保证鱼儿不掉膘,仍需坚持"四定"投饲和加强防疫工作,确保不发生泛塘现象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,除采用生态法调控水质外,还需定期加水和增氧。大雨过后的沟渠河道水质一般较好,水中有较多的泥浆颗粒,加注新水能有效稀释池水肥度,保持水质清新和增加溶氧量。炎夏季节,垂钓鱼池晴天中午应开启增氧机1~2小时。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农业技术
推荐图文
推荐农业技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粤ICP备2023156392号  | 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3297号